5月18日,在菜市場的“家”里,楠楠感知到濃濃的母愛,露出天真的笑容
  □東方今報記者 付雨涵/文
  首席記者 劉棟傑/圖
  鄭州市東明路鳳凰路交叉口往南300米的一個菜場里,有個男娃,父親自製的直徑為半米,底部有5個輪子的圓形小車,便是他“行走”的工具。這個男娃就是楠楠,今年7歲半,來自商丘民權,10個月大時檢查出患有腦癱。
  5月18日上午八點半,楠楠被母親胡春霞從小車裡抱出,一碗小米粥,就是楠楠的早飯。楠楠患有重度腦癱,不會坐、站、走路,連咀嚼都不會,只能喂稀粥或嚼碎的饅頭。
  “吃的沒有流的多。”胡春霞嘆息一聲,花40分鐘喂完半碗小米粥,再將楠楠抱進小車裡,“別看他瘦,我已經抱不動了。”
  對於這樣一天三頓喂飯的“折騰”,胡春霞已經重覆了2500多天,未來還有多少要重覆,她沒算過也不敢算。
  胡春霞說,孩子10個月大的時候,她和丈夫去醫院給孩子做針灸,半年多時間,花去數萬元,未見效果。他們輾轉來到鄭州,又住院數月,一位老專家看過後,建議家長謹慎治療,康復治療效果不佳。“農村家庭,溫飽勉強顧得住,治療就像個無底洞,實在賠不起。”
  2013年春節過後,胡春霞一家,來到鄭州賣菜為生,為省錢償還幾十萬的債,全家人就在自家攤位旁,搭建了個鐵皮棚子。
  人來人往的菜場,附近商販們的熱情,讓這裡成了楠楠的天堂:鄰居“丸子”大媽教楠楠學話,“媽媽”“爸爸”“吃飯”“賣菜”,逗得孩子仰天大笑;菜場里窄窄的一條小道,楠楠踮著腳尖,斜著身子,使勁兒蹭著往前走。
  楠楠雖然重度腦癱,但腦子思維稍清醒。“不吃饃饃了吧?”胡春霞問,楠楠喉嚨里發出“打呼嚕”的聲音,胡春霞說,“這表示不想吃了,他‘丸子’大媽教的。”類似的交流有很多,伸腿表示同意,蜷腿表示拒絕,“知道的人才會明白。”
  隨著楠楠身子漸長,楠楠小車的高度也在不斷調整。“我們老了,伺候不動了,孩子咋辦?”胡春霞說,她怎麼都想不開這個問題,“身累心更累。”今年,胡春霞終於給楠楠辦了殘疾證,一個月補助100元,夫婦倆決定把錢攢起來,留作兒子以後生活的資本。
  晚上8點,遠處高樓華燈初上,菜場人影漸少,一天的忙碌又到尾聲,胡春霞張羅著晚飯,丈夫申合林點數一天的收益,而楠楠垂下頭,趴在小車的邊緣,默不作聲。這樣的日子能走多遠,胡春霞自己也不知道……CDF一鍵分享到【網絡編輯:鄭國鋒】【打印】【頂部】【關閉】
     (原標題:家有腦癱兒 生命不能承受之重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k34jkxts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